◎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现在疫情虽然趋于平稳了,但显然还不是放松的时刻,在这波疫情当中,很多薄弱环节和短板也暴露得非常明显,就连防控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医院内感染都在郑州和扬州的疫情当中发生,由此我们要补哪些短板?中秋和十一的假期不远了,我们到时候能放松的出行吗?
至少200张床配备1名感控人员,难度不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 副主任 谭莉:我们的科室叫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里面的防止医务人员和患者发生院内的感染,院感的就是管天管地管空气。
院感防控,千头万绪,最近一段时间,发热门诊成为谭莉和同事们近期工作的重点。在同济医院,各科室医师要到发热门诊轮流值班,本周五,谭莉对即将轮岗的医生进行院感方面的培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 副主任 谭莉:在他每次进发热门诊的一个岗前培训的话,我们都是必需的,对院感防控方面来说,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8月初,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西区3名医生确诊新冠,而他们正是发热门诊医生。而在5月份广州疫情的源头地荔湾区中心医院,首位确诊病例感染的原因也指向发热门诊。在最新一期的《中疾控周报》的一篇论文中,中疾控等机构的专家通过实验论证,该医院的发热门诊窗户与对面中医门诊距离仅为77厘米,两个建筑之间又有天花板,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可能导致了气溶胶传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预防和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晓东:广州的这个“握手楼”其实就是因为,它本身两幢楼间隔的距离太近,而这两幢楼上面下面都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把它封住了,所以造成上下都不通风,到最后就造成这样一个局部有点类似,用一个管道把这两幢楼的窗户连接起来了。那这个时候就会造成气流直接从一个污染的地方(发热门诊)直接进到我们另外一个诊疗区域里面。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希望新建的发热门诊要求跟周边的建筑要有20米绿化的间隔带。但实际上一线的城市,高楼林立的情况下,可能很多时候是比较困难的。
去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发热门诊建筑装备技术导则》中指出,发热门诊应当设置在医疗机构内相对独立的区域,与普通门(急)诊相对隔离,并明确患者前往发热门诊的路线,尽量避免穿越其他建筑。自去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开始对发热门诊进行新建或改造。在山西吕梁的兴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发热患者通道和发热门诊都比较独立。
吕梁市兴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主任康彦成:所有的患者通过这个大门,到了预诊分诊这里进行分诊,凡是发热病人经发热门诊通道到发热门诊就诊。咱们医院的发热门诊跟住院部间隔30多米,避免了交叉感染。
在上海,发热门诊标准化改造的要求更高。在刚刚完工,即将在9月份投入使用的上海瑞金医院发热门诊综合楼,记者看到,发热门诊独立成为一栋综合楼,发热患者的挂号、检验、检查、取药、治疗、留观都在楼内实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赵任:
我们在里面做CT,包括做治疗,甚至包括一些急救都在里面来完成,那么它完全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不仅仅可以作为一个哨点的医院,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初步性治疗的医院。
本周,荔湾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仍旧停诊,而中医门诊办公室则加强了窗户的密封。在多次参与院感督察的高晓东看来,一些老旧院区发热门诊暂时无法实现改造,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尽量开窗通风,增加换气次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预防和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晓东:一旦开窗通风以后,就可以降低我们整个环境当中气溶胶的浓度。通过大气的稀释它整个的病毒载量会明显下降,就不足以引起我们人群的感染,如果不能开窗的话,加一些机械的通风,增加一些换气次数,一般来说是不建议大家把整个的窗户封得很严的。
加强院感防控,硬件条件的改善重要,感控人员的配置更加重要。长期以来,感染管理科在医院中的地位不高,很多人分不清感染管理科和感染科,感控人员数量不足、晋升困难,待遇也普遍不高。而且由于高校中没有相应的学科,感控人员大多从其他岗位转型而来。在同济医院,谭莉的原专业是公共卫生,而在兴县人民医院,院感科主任关俊慧此前是一名护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预防和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晓东:本身(院感)它不是学科的情况下面,我们晋升就没有专门的途径,从护士条线过来的,那你还是从护理层面去晋升,医生条线进来的,那你从临床医生这条线去晋升,跟其他的本身这种临床医生或者本身做临床护理的人员,又有很大的差别。另外一方面待遇相对来说不高,而且现在就觉得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人员相对来说就很多人不愿意来。
本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的一份通知要求,全力支持医疗机构感控部门配备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感控人员数量。非定点医院原则上按照“每150—20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专职感控人员”。对于不少医院而言,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要求难度不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预防和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晓东:人数量是一方面,其实质量还是蛮关键的,如果吸引不到好的这种感控的专职人员,自己的能力水平都不够,提了很多错误的做法,反倒会起一些反作用。怎么吸引我们好的人才,确实是我们面临比较大的一个难题。
白岩松:
说到外防输入,很多人会想到国境边防哨所,国际航班的停靠机场,甚至会想到进出口货物繁忙的港口,但在这样的链条之中,可能很少人会想到海员。在船上工作,封闭的空间当中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这个时候船在海上,如何靠岸?靠哪个岸?如何安全地对他们进行救助?
海员遭遇疫情:
登陆难、换班难、治病难、回家难
这是一艘原本计划30日停靠广州某电厂码头卸货的煤矿货轮,17名海员工作已到合同期,另外4人已超合同期3个多月。但码头回复,可以卸货,但不能换班。作为轮船管理方的顾剑文,这几天为此吃不好睡不好。
某国际船舶管理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顾剑文:全球船的航行是不间断的,那么随时都有换班的船,一个是船员的话,心理压力很大,另外身体很疲惫,就像我们开车驾驶一样,如果你不休息,连续驾驶会出问题,到(合同)期要按时休假。另外国际公约和国际海事组织,对海员休假都有要求,不能超期,达到12个月的话,是不允许航行的,会扣船的。那么船长的压力也很大,所以这样的话再不换班,船舶安全也没有保障。
顾剑文透露,除广州、山东和江苏两个码头本周分别对其管理的另外两艘轮船,均采取类似回复。本周五晚,他发来媒体报道,某轮船因无法换班,船员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据其观察,一些地方主张,若检出海员核酸阳性,码头就要关闭,为保证码头运行,不换班变得较为普遍,顾剑文用“很严峻”来形容这种现象。
而就在本周三,广东海事局原局长梁建伟发表文章,相对于处置顺利的航空防控,我国海员目前存在离船登陆难、换班难、治病难、回家难的四难问题。
某国际船舶管理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顾剑文 :因为(疫情)防控,每个地方的政策不一样,大家由于把防疫放得很重要以后,很多地方的港口,以隔离酒店没有位置为借口,拒绝海员换班。比如说(航空)机组是路途比较短的,我们(海运)路途比较长,我从美国开了20天回来了,那20天有没有病毒(感染)早就知道了。
在顾剑文眼里,海员是疫情中的逆行者,中国85万名海员持续从全球各地运回大宗商品、能源等,并为出口贸易保驾护航,其工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发现,这些社会运行中的“关键人员”往往需花费高昂成本,远赴国外码头,经历繁琐程序,再搭乘少得可怜的航班绕道回国。
本周四,交通运输部表示,为保障海员航行安全,我国先后颁布了七版“海员疫情防控指南”,鉴于各地防疫差异,个别港口换班不顺畅。顾剑文和梁建伟认为,相对航空防疫的完善条目,码头则没有兼具强制力的明确指引,地方在换班与防疫之间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老吴即将成为第三名出院隔离的海员,而他所在的“弘进”轮已驶离舟山开始作业。就在近一个月前,从菲律宾始发的“弘进”轮开始了危险之旅。出发后,随即有人发烧,病症迅速蔓延。8月3日,船舶故障停留舟山,并向舟山求救,次日,老吴同事发了求救视频,但直到8月8日,舟山才启动转运收治程序,其间似乎出现了5天空档期。
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副局长 锁旭东:
我们有两方面的工作,一个还是在沟通情况,向上反映情况,再有我们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在紧急研究这条船的处置方案,因为是一艘非我们目的港的一条重载船舶,要找一个处置的地方是比较难的。
舟山市卫健委副主任 徐方明:
我作为卫健委副主任,分管疫情防控这一块,我们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舟山是一个海上的交通枢纽,7条国际航线里面,其中6条是穿过舟山的,舟山海域可能会有很多类似的患者到我们这里来,给我们的疫情防控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事实上,今年四月,舟山曾处置过一起非目的地港疫情。面对“弘进”轮求救,相关部门制定《“弘进”轮患病船员转运方案》,但实际工作比空港更加复杂。
舟山市卫健委副主任 徐方明:
为什么会选择在深夜晚上11点多的时候转运?因为第二天的天气有雨有风有浪,不利于转运,而且也不利于去消毒,消毒液喷洒上去以后,要么稀释了,要么被冲走了。还有是不是满载,空载等等。所以说船上必须要有人值守,值守的人是不是都是健康的,等等。还有海事方面的规定,海关方面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原本三天的核酸核对检测,利用海关和卫健人员双采双检缩减到15小时,且迅速集结医疗专家组,抽调地方、省级甚至是邀请天津的消杀团队,而海员则按症状轻重分批次转运。徐方明坦言,只靠舟山的力量,无法完成本次疫情处置。
舟山市卫健委副主任 徐方明:
我们专门做了医废转运方案,船上你们可以想象一下20多名船员的一些生活物资,包括食品全部要进行彻底消毒,而且全部要从“弘进”轮吊下来。第二,专用医废清运的码头,然后是专班来监督,那么谁来监督呢?那我觉得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们自己的卫健委主任,他自己亲自到医废专用码头,穿着防护服在现场紧盯了三个小时,就盯在那里,你是不是医废垃圾从垃圾转运船,到码头到装车是不是整个是闭环管控,是不是在严密按规范的防护下面去做的。
舟山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张国强:这次“弘进”轮的船员,他患的都是德尔塔(变异株感染)。特别值得想推荐的,就是把病人所需要治疗的、检查的所有工作的内容,都放到了那幢大楼里边。医疗、护理、生活、照护、包括核酸检测、血液检验和CT检查,是得到了绝对闭环管控。
目前,舟山对剩余海员继续进行有序治疗。面对此次海运疫情处置大考,徐方明依然在反思舟山需要补强的地方。去年四月至今,全国累计完成国际航行船舶船员换班27万余人次,其中针对船员伤病救助1600余人次。但是到底还有多少疲乏的海员需要换班,未来可能有多少海员需要救治,显然,舟山之后,各属地码头既要有精准的预判政策,更要有智慧的人道。
白岩松:
一转眼就到了八月底,离计划中秋和国庆的出行不远了,但是在这波疫情刚刚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很多人都会想中秋尤其是国庆能够顺畅地出行吗?
其实对于旅游业来说,恐怕也靠着将要到来的中秋和国庆,好好恢复一下元气呢!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如何迎接愿望?
本周三张家界调整为全域低风险地区,被按了暂停键23天的这座旅游城市解封了,接下来将如何开门迎客?
旅游业占GDP57%,解封后的张家界如何复苏?
本周五,这座因本轮疫情停滞许久的旅游城市张家界,终于开门迎客,当前主要景区已经重启,并在重启初期实施门票半价的优惠。
张家界导游 刘洋: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的话,正常情况下一天至少会有两万人会到这来,现在就只有我们一个团队在这里。
导游刘洋是当地1.6万余名旅游从业者中的一员,重启首日,他接待了一个规模并不大的旅行团。虽然游客并不多,但仍像刘洋一样的从业者看到了希望。
张家界导游 刘洋:
旅游行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行业,所以当有这种疫情发生的时候,它的这种影响非常巨大,可以说目前为止我们张家界的这些导游群体都处于一个暂时失业状态。导游的职业它是一个与人打交道,与人接触的一个行业,所以他会接触到各个地方的游客。这个疫情结束之后,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这种疫情防控的管控肯定是比以前更加严格了。
张家界此次疫情中,曾发生因导游感染而造成的疫情传播,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他们需要频繁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此次疫情让当地意识到,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管理十分必要。今后,对其开展每周定期核酸检测成为了张家界新增的防疫手段。
张家界武陵源区疾控中心副主任 夏剑波:
在旅游旺季人员也容易出现拥挤、聚集出现疫情区域后难以及时发现。我们将增加对导游、景区一线服务人员每周一次核酸检测,通过这些我们希望能够达到早发现、早报告的目的。
在景区开业初期,当地还是以落实常规防疫手段为主,由于目前游客不多,且首批开放的景点多为室外景点,此类措施尚能严格执行。但因出现疫情而备受关注的魅力湘西剧场等室内演出场所,未来的开放方案仍在研判。
张家界武陵源区疾控中心副主任 夏剑波:
室内的演出场所因为人群高度聚集,加上室内通风不良,所以是我们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
面对传播力更强的变异毒株,当地疾控人员认为,“错峰、限流”等防控措施落实得越严格,疫情就越容易被控制。但一直以来,“白天逛景点、晚上看表演”已经成为不少到访张家界游客的游览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当地的旅游收入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的数量多与少,一旦因防疫压缩游客规模,就会给市场带来冲击。
张家界武陵源区委书记 张龚:
密闭场所对于新冠肺炎来说确实是防控起来难度非常大。我们旅游这个行业占了我们武陵源的GDP的57.1%,应该是超过一半以上了。第二个我们全区有1.6万从事我们这个景区的各个行业的工作,所以疫情以来所有的景区全部关门,对我们整个景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今年3月,文旅部对剧院等演出场所下发过通知,提出防止“一刀切”现象,对疫情低风险地区,不再进行剧院等场所消费者人数比例的统一限制,各地有了更大的裁量权。但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增加客流扩充收益”和“限制客流防控疫情”之间的矛盾,成了各景区在复苏后的必答题。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 周卫红:
如果上座率不高的话,你想它的综合性演出成本确实是在那。但是从疫情角度来说,就需要把人群的密集度要降低,尤其是这种大型的演出。是不是我们一定要通过特别巨大型的演出呢,小的也未必是不好。小剧场,包括这个沉浸式的、生活式的演出也非常生动。在这个被动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化为主动,其实可能要关注到演艺的周边,包括它这个旅游产业链上的,综合的这个发展,要进行相关的延伸。包括文创,我也是认为应该要纳入综合演艺的这样一个收入来源,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另外,还有好的品牌输出,这个本身也是一个经济效益的来源。
放眼全国,南京景区在本周陆续开放,广东、四川等地在近期恢复了因疫情停办的跨省团队游,疾控专家也表示,中秋十一仍可以在落实防控下正常出行。旅游重启,预示着公众与常态化生活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而旅游从业主体,在应对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中,摸索破局之路,也显得十分必要。
白岩松:
病毒一直在变异,给我们的防疫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魔高一尺,我们也在道高一丈,既积累着越来越丰厚的经验,也应该会调整很多应对疫情的方式。
但愿我们是更从容,而不是更紧张,是更开放,而不是更封闭,是更接近光明的转折,而不是黑漆漆的隧道看不到尽头。但愿我们都能够有信心地继续努力,共同走出这疫情的隧道。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