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探索与实践(下)
在这闽中山区,当年来自全国的10万建设者建造出一座工业城市。辉煌之后,烦恼也曾接踵而来:交通不便,“小三线”发展陷入停滞;山多地瘦,老百姓守着沟沟田、条条地,过着穷日子;未富先老,医保基金收不抵支;肆意采矿、非法采砂,清流变“黑”河、青山变矿坑……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好同志来到三明调研,他指出,从三明整个情况来看,今后的发展,要把握住“体制创新、市场导向、结构调整”三句话。一席话,让三明人茅塞顿开,坚持改革,坚定转型。
20多年来,这座工业城市甩掉了重污染的帽子,旧貌换新颜;探索出医改、林改的新经验,百姓幸福感持续提升。
“只要老百姓得到实惠,我甘愿忍受个人痛苦!”“大不了就不当这村干部了!”“再难也要改!”……
打开记忆的闸门,三明是一座与改革相伴相随、相互促进的城市,改革的基因一直在这片红土地上传承。
11月末,永安市洪田村依旧温暖如春,青山巍巍,绿水潺潺,茂林幽幽。
老村支书邓文山说,洪田村山林多,可是以往“集体林算不清,群众收入等于零”。
靠山“吃”不了山,洪田村一度乱砍滥伐成风。胆大的白天砍,胆小的晚上盗,违法的发财了,守纪的穷哭了。
“这山地,能不能也像田地一样,‘分’给村民?”眼瞅着山秃了一片又一片,邓文山和当年的村委会主任赖兰亭聚在一起苦苦思索。
破解困局,唯有明晰集体林权,改革山林产权。“大不了就不当这村干部了!”邓文山和赖兰亭下定决心,在村里实施分山到户。1998年7月到8月,村里一连召开了20多次村两委和村民小组会议。最终,洪田村812口人,每人分得山地6.2亩、木材蓄积量16立方米。不经意间,洪田村成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小岗村”。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好同志的一番话,让洪田人很振奋。“林改,我们的路子走对了!”邓文山兴奋地说。
“耕者有其田,务林有其山”,洪田村不仅恢复了绿水青山,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近两年,全村按照政策采伐木材5100立方米,村民纯收入达218万米。
改革,全面深化。三明剑指药价,破冰前行,医保基金扭亏为盈,百姓负担大幅减轻。
“曾经,三明‘未富先老’,包袱大到扛不动。”身为三明医保基金的负责人,徐志銮想起当年直叹气。2010年,三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空1.43亿米,第二年亏空额就增加到2.08亿米,财政根本无法兜底。
医保岌岌可危,怎么办?“既然被逼到悬崖边,那就只有1个字,改!”时任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的詹积富说,再难也要改!
2012年4月,三明挥出医改“第一刀”:对辅助性、营养性、过往有过高回扣历史的129种药品品规,实施重点监控,医院院长要审批签字,开具处方的医生要签字备案。
执行的第一个月,三明全市药品支出就下降1670多万米。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医改拉开帷幕: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实行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在全国率先成立医疗保障管理局……2012年,三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存2200万米。此后8年,虽然赡养比逐年下降,三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仍保持盈余,2019年基金结余达4222万米。
医保有盈余,百姓负担跟着减。2011年,三明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次均费用达6553米,2019年降至6429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直面问题,改革创新在各个领域推进。为变“黑”河为清河,大田县在福建省率先实行河长制;为重建因洪灾而毁的万安镇,将乐县探索成立建设发展公司,统一进行土地收储、开发,让万安实现了由“寨”到“镇”的变化。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三明再次先行先试,深化改革不停息。
林改升级,点绿成金,“绿色银行”让百姓富起来。
“后来看不一定。”邓文山说,没几年,均林到人的弊端就逐渐显现:村民们普遍缺乏专业管理能力、资金投入不足,收益上不来。尝到改革甜头的三明人,又在考虑新问题。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